文/圖 本報記者 張承斌
一塵不染的工作環境,仔細認真的工作態度,廣受好評的洗車效果……最近,在聊城的車友圈里,有一家特殊的洗車店“火”了。
這家洗車店名為“自強養車”,位于高新區淮河路與廬山路交叉口附近。和普通洗車店最大的不同之處,是這家店的所有員工都是殘疾人。他們身殘志堅,自食其力,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了自我價值,為社會作出了貢獻,贏得了社會尊重。
很多車主知道這家洗車店后,紛紛自發趕來“支持生意”,還給店里的員工帶來一些愛心物資,傳遞著人間溫情。
店內員工正在清洗車輛
工作起來一絲不茍
每天清洗20輛車左右
“先把腳墊拿下來,放到門口等會兒沖洗。”“小心腳下,注意安全。”“來,該擦拭車身了,把布條弄平整。”3月9日上午,在自強養車店里,員工們和以往一樣忙著洗車,一旁的王賀紅老師不時叮囑著。
王賀紅是聊城高新區小海豚殘疾人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服務中心”)的一名老師,主要負責幫助殘疾學生實現生活自理、掌握生活技能,同時她還是一名洗車技師。“自強養車”是服務中心針對殘疾人群體開展的一項輔助性就業項目,兩周前試營業。王賀紅每天和店里的幾名員工一起勞動,幫助指導他們更好地完成工作,同時照顧他們的生活。
“店里有七八名員工,都是心智障礙類殘疾人。他們分成兩組輪流上班,工作很認真,也很懂事。”王賀紅一邊和員工一起擦拭車輛,一邊向記者介紹。當天店里干活的共有3名洗車工,18歲的王勝(化名)年齡最小,崔強(化名)和于光(化名)都是20多歲。
從車輛入庫到清洗完畢,洗一輛車需要半個小時左右。面對煩瑣的洗車流程,他們始終不急不躁,一絲不茍。崔強和于光身材較為高大,用水槍清洗車身和擦拭車身等工作就承擔得多一些,王勝雖然身材較為矮小,但干起活來同樣干凈利落,特別是車內吸塵和保潔,瘦小的他干起來更加敏捷。就這樣,三個人分工明確,配合默契,效率很高。
“正常情況下,每天都能洗20輛車左右,周末的時候會更多一些。”王賀紅介紹,洗車店的營業時間為上午9時到下午6時,員工每天都按時上下班。雖然這些員工都是成年人,但王賀紅仍然習慣稱呼他們為“孩子”。“他們很單純,也很善良,在這里每天都很開心。這樣的一份工作能夠幫助他們自力更生,我覺得這是這家洗車店最重要的開設意義。”
店內員工正在擦拭車輛
經常收到愛心捐贈
洗車店成了“愛心驛站”
“我從抖音上了解到這家洗車店,然后就開車過來了。他們干活很認真,把車洗得很干凈,價格也不貴。”車主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已經是第二次來這里洗車了,“我不光自己過來洗車,還經常在小區給他們做宣傳,推薦大家來這里洗車。”
王賀紅告訴記者,來洗車的客戶很多都是從抖音平臺下單的,雖然對店里情況并不了解,但車主們都選擇了信任和支持。不僅如此,很多車主還自發獻愛心,給店里送來各種各樣的愛心物資。
“王老師,這是我剛買的礦泉水,給孩子們喝吧!”記者采訪過程中,正好遇到一名熱心的年輕女士將一提礦泉水送到了洗車店,王賀紅接過后連連向對方表示感謝。送水的好心人名叫張玉鳳,經營著一家燈飾店,與洗車店相距不遠。“孩子們洗車挺認真,也挺辛苦的,我能幫點兒忙就幫一把,何況大家是鄰居,相互照應是應該的。”
這樣充滿溫情的瞬間,幾乎每天都在洗車店上演。有的車主從抖音平臺了解到洗車店的位置后,專程從遠處趕了過來,把面包、火腿扔下就走;有的車主洗完車結賬時,故意多給幾十元錢,說是給孩子們買點雞腿吃;有的車主還給員工們送來了各種衣服……小小的洗車店化身“愛心驛站”,流淌著人間真情。
對于這些社會愛心,王賀紅認真做好記錄和收納,并及時反饋到服務中心。“大家的愛心讓我很感動,我認為孩子們也會感受到這份愛心,雖然他們存在心智障礙,但這份愛意一定能跨越一切阻擋和隔閡,溫暖他們的內心。”王賀紅動情地說。
拓展就業門路
讓更多殘疾人自立自強
服務中心負責人許婷告訴記者,服務中心成立于2012年2月,10年來先后接收心智障礙者600余名,是一所開展和促進殘疾人康復、特教培訓、輔助性勞動就業的社會機構。
服務中心創辦初期主要接收3歲以上有智力障礙、學習障礙、精神障礙、語言障礙、聽力障礙的特殊兒童,對他們持續進行語文、數學、國學等學科和語言理解、感知認知、生活自理、社交生活等能力的基礎性、針對性教育引導;對小齡特殊兒童進行行為矯正、智力開發、潛能提升等增強適應力的康復性教學。2020年10月,服務中心大齡部正式更名為“小海豚殘疾人服務家園”,針對大齡心智殘疾者,重點培養動手能力,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動技能培訓,提升心智障礙者的就業能力,讓他們能夠從事簡單的社會勞動。
目前,服務中心成立了高新區“同心向陽”助殘洗車行、“同心向陽”愛心農場、海豚樂隊、海豚手工(鉆石畫、鋁絲編織、皂花、面點、棉衣制作等)等輔助性就業項目,各個項目的開展不僅鍛煉了心智殘疾者的動手能力,同時實現了輔助性就業項目的創收增收,贏得了廣泛認可。如今,服務中心已為20余名殘障青少年解決了輔助性就業問題,讓他們在不斷康復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和創收雙豐收,減輕其家庭負擔,節約社會資源。
“我們會堅守初心,始終致力于幫助心智殘疾者自食其力,用愛守護,耐心引導,幫助他們參加社會生產勞動,進而融入社會,讓他們和正常勞動者一樣實現自我價值,真正擁有尊嚴。”許婷說。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