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商城
              縣域
              讀報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文明之美看東方丨文化潤澤民心 歷史照亮未來

              來源:西藏日報  2022-07-26 11:43:48
              A+A-
              分享

                經過5年的改擴建工程和各項籌備工作,7月8日,西藏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該館是我區唯一一座集典藏、展示、研究、教育、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國家一級現代化綜合博物館。為了解新館詳情,記者前來探訪,近距離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

                建筑面積擴大近3倍

                西藏博物館館長米瑪卓瑪介紹說,2017年10月,國家投資6.6億元,實施西藏博物館改擴建項目。該項目占地面積達6.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近6.2萬平方米,包括藏品保管區、文物研究保護區、陳列展示區、休閑服務區等,最佳接待量每日可達7000人次。新館建筑面積比老館擴大了近3倍,功能更齊全。

                “西藏博物館新館在老館基礎上進行擴建,建筑外觀保持藏式風貌,同時又呈現出新的設計特點。新館安裝了西藏跨度最大的玻璃透明金頂,將高原陽光轉化為博物館的‘天然藏品’,形成‘會呼吸’的大廳。”米瑪卓瑪說。

                西藏博物館藏品多達52萬件,館藏文物體系完備,涵蓋古今,種類豐富,特色鮮明,主要有印信封誥、古籍文獻、瓷器玉器、唐卡造像、牙雕漆器等類別,其中珍貴文物達4萬余件(套)。

                西藏博物館新館展覽主要有基本陳列“雪域長歌——西藏歷史與文化”“離太陽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以及正在籌備的“雪域豐碑——西藏革命文物展”等。

                品味高原民俗文化

                在西藏博物館新館一層,不少市民和游客正在欣賞“離太陽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覽。該展覽有展品700余件(套),其中近300件(套)文物為首次展出。“沒想到草原上的常見物品烏爾朵在這也能看到。”在牧區生活器具前,市民旺姆高興地說。

                烏爾朵即拋石繩,是牧民用來驅趕牛羊或防御野獸攻擊的一種必備用具,通常隨身佩戴。牧民將石頭置于石兜中畫圈甩動數下,松開一根繩索,將石頭拋向遠處,最遠可達百米。“烏爾朵多以羊毛和牦牛毛手工編織而成,有黑色、白色、彩色。這套烏爾朵由那曲市班戈縣縣級非遺傳承人斯丹編制。”“離太陽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總策展人巴桑羅布介紹道。

                “離太陽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覽以生動詮釋西藏高原人民的生活習俗、生產習俗、節慶文化以及西藏民俗文化的發展演變為基本結構;將農耕、游牧、狩獵等特色生業模式、衣食住行以及與之相關的傳統禮俗作為輔線;通過實物陳列、場景復原、多媒體呈現等集中展示了西藏民俗文化研究成果,解讀了西藏獨特的民俗風情,展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西藏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

                縱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走上西藏博物館新館二樓,“雪域長歌——西藏歷史與文化”展覽正在進行,展品近2000件(套),其中300多件(套)文物為首次展出。

                “雪域長歌——西藏歷史與文化”展覽集中展示我區考古發掘和學術研究成果,縱向涵蓋數萬年的西藏地方發展史,橫向囊括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個維度,是首次將西藏地方史與中國國家史進行全面貫通、系統穿插和無縫銜接的西藏通史陳列。展覽集中揭示了西藏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人民與全國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主題。

                “雪域長歌——西藏歷史與文化”史前部分的展覽囊括了代表西藏高原早期人類生產生活狀態的標志性遺址,展示了從這些遺址出土的大量遺存。其中,從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雙體陶罐整體造型優美、飽滿豐盈,構思巧妙,制作工藝純熟,代表了當時卡若文化的制陶水平,體現出了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西藏新石器時代陶器的代表和點睛之作。”西藏博物館“雪域長歌——西藏歷史與文化”總策展人何曉東介紹。

                展覽的折枝蓮托八寶紋青花盉壺是清乾隆年間制作的,由器蓋和器身兩部分組成,通體飾纏枝蓮紋、折枝蓮紋、回紋、吉祥八寶等青花紋樣,外底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八寶紋”是西藏地區流行的傳統吉祥圖案,取材于藏傳佛教的八種供器。

                巧妙融入現代元素

                在各展廳,記者還看到不少交互設備,參觀者通過手端的顯示屏,就可以看到幾百里外遺址的情況,讓人感覺身臨其境。“新館強化科技支撐,搭建集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傳播、智慧保護、智慧教育、博物館基礎設施智慧化管理于一體的數字集成系統。”米瑪卓瑪介紹。

                同時,新館還利用博物館資源為自治區中小學研學教育提供全新平臺,加強對青少年教育服務的探索,建立了以5到13歲少年兒童為主要受眾的兒童體驗館,通過擁抱自然、祖國的花園、傳承文化、對話歷史等版塊,設置豐富的多感官互動體驗展項。

                徜徉在西藏博物館新館,記者還看到文創體驗館、4D影院、多功能廳、書屋、觀景平臺、醫務室等公共服務設施,為觀眾提供了優質的文化休閑服務。

                為了配合新館對外開放,西藏博物館新研發的文創產品多達106種,包括館藏瓷器復仿制品、刺繡唐卡、景泰藍器具、原創IP人物(阿古頓巴、寧吉姆啦)和各類文創小件(生活類、文具類),實現觀眾“把博物館文化帶回家”的愿望。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文創創意最IN產品評選中,西藏博物館參選產品中五件產品獲得最佳設計獎和最佳創新獎。其中,最受觀眾喜愛的有《迎親圖》刺繡產品、寧吉姆啦棒棒糖、西藏諺語書簽等。

                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立足新起點,西藏博物館將繼續發揮文博單位的獨特優勢,加大文物保護研究利用力度,加強文物價值闡釋傳播,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向世人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西藏。

              【編輯:萬昊】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