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2022世界5G大會落下帷幕。
世界5G發展最新成果在大會上展出,越來越多的5G應用出現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今天,中國的5G網絡、高速鐵路建設世界領先,載人航天、火星探測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產業規模居世界第一……創新讓中國在多個領域實現了追趕到領跑的飛躍。
中國創新為什么能?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我國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這個法寶搞出來的,千萬不能丟了!”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擲地有聲。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展出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模型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返回地球。
作為我國復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圓滿收官。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并參觀月球樣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覽時強調:“要弘揚探月精神,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勇攀科技高峰,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一步一個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征程,不斷推進中國航天事業創新發展,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20年12月15日,一名工作人員在檢查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產品的包裝質量。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由政府、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等共同組成的戰疫團隊,快速響應、多招制敵——爭分奪秒研發新冠疫苗,5G網絡助力遠程醫療,厘米級精度飛行的無人機緊急送藥,大數據算法幫助發現潛在感染者……疫情防控科研攻關讓科技界經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凸顯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未來,我國還將按照“四個面向”的戰略方向,強化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組織動員全國科技力量,凝聚一批具有拼搏奉獻精神和家國情懷的科技人才,形成強大合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2017 年6月16日,我國“墨子號”量子衛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千公里量級的量子糾纏。圖為一位小朋友正在拍攝“墨子號”模型。
今年5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次實現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兩個地面站之間的量子態遠程傳輸,向構建全球化量子信息處理和量子通信網絡邁出重要一步。
2016年8月,浩瀚的星空中,多了一顆中國制造的“量子星”——“墨子號”。以“墨子號”為平臺,中國實現“千里糾纏、星地傳密、隱形傳態”三個國際量子科研重大突破,此后更是捷報頻傳。
中國量子研究何以如此突飛猛進?
潘建偉院士以“墨子號”衛星為例給予解答——衛星的每一個部件,都凝聚了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各個科研機構的心血。
“不同機構紛紛給我們提供所需的基礎元件,讓我們的創新想法有了很好的工程基礎。我在國外的一些同行,也曾有過類似的科學設想,但沒有國家像我國這樣全力支持。”潘建偉說。
在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發揮好重要院所高校國家隊作用,推動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
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崖州灣種子實驗室……隨著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續提升,我國原始創新策源地功能不斷增強。
舉國之力、集智攻關,在強大合力中,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
習近平總書記寄望廣大企業家,“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努力把企業打造成為強大的創新主體”。
“天問”探火,靠光學導航系統可在1000萬公里的距離識別到火星。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正是這副“火眼金睛”的制造商。
“抓創新不問‘出身’,只要能為國家作出貢獻,國家就會全力支持。”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福光公司時這樣說道。
△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盾構機
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盾構總裝車間,所有設備開足馬力,多條產線一派繁忙。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考察時指出:“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制造業的脊梁,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還有許多短板,要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加快發展,努力占領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使我國成為現代裝備制造業大國。”
中鐵裝備聯合上下游500多家企業,成立重大專項研究院,先后突破大排量泵、主驅動密封等多項關鍵技術,并完成在施工現場的搭載應用。今年上半年,公司新簽合同額逆勢上揚,同比增長58%。截至目前,累計訂單超過1400臺,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企業的發展,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而創新,就是企業的發展基因和密碼。如今,一大批質量好、效益高、競爭力強、影響力大的企業在中華大地上千帆競發。
從浩瀚的宇宙到蔚藍的海洋再到廣褒的大地,中國,正在用自主創新努力縮短著與世界科技強國的距離。
“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未來的整體優勢”,創新正引領著中華民族向著未來闊步前行!
總監制丨錢蔚 王姍姍
監制丨 張鷗
制片人丨興來
主編丨寧黎黎
編輯丨楊彩云
視覺丨江雨航
校對丨程昱
2023-04-19 17:24:34
2023-04-19 16:39:57
2023-04-18 16:18:20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