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程 · 印記
如果說油料是戰爭的“血液”,那么輸油管線就是保障“血液”暢通的“大動脈”,管線部隊就是托舉“大動脈”的“鋼鐵油龍”。
2016年9月,在聯勤保障部隊成立大會上,習主席致訓詞時強調,要按照聯合作戰、聯合訓練、聯合保障的要求加快部隊建設,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聯勤保障部隊。
統帥殷切期望,化作如山使命。聯勤保障部隊某輸油管線團重組成立后,始終牢記領袖囑托,緊貼實戰開展訓練,從云嶺大地到雪域高原,從粵北峻嶺到南海之濱,不斷錘煉復雜條件下油料保障能力,構建起四通八達的“戰場大動脈”。
“鋼鐵油龍”勇往直前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林鐸 通訊員 劉煜 盧曉銳
圖①:管線懸掛穿越訓練。圖②:搶修受損管線。圖③:開設泵站。李周熹、唐 睿攝
忠誠,履行使命任務
奔涌,不僅是油料在管線中的狀態,也是管線兵在強軍征程上的姿態。
2018年,聯勤保障部隊某輸油管線團重組成立。
“提高一體化聯合保障能力,確保隨時拉得出、上得去、保得好。”該團政委朱海奇告訴記者,這是新時代、新體制賦予他們的新使命、新任務。
翻開歷史,當年邊境作戰中,面對敵人的火力包圍,該團前身部隊的先輩克服重重困難、突破層層阻攔,成功完成油料前送任務,在炮火硝煙里鑄就了戰天斗地、勇往直前的管線兵精神。
面對建設現代化聯勤保障力量的新要求,新時代的管線兵們用實際行動作出了回答:戰斗發生在哪里,管線就架設到哪里;戰線延伸到哪里,油料就保障到哪里!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再難逾越的天塹,也阻擋不了管線兵們忠誠履行使命任務、矢志保障為打贏的堅定步伐——進高原,他們跳進冰冷刺骨的雪水河;過戈壁,他們踏進漫天沙塵的狂風里;鉆涵洞,他們爬過陰冷潮濕的下水管……
那年粵北叢林,連日暴雨引發山洪。該團正在執行的實戰化輸油保障演練受到嚴重阻礙。情況危急,他們馬上展開搶修。
“架設懸掛裝置,穿越洪流!”指揮所經過仔細研判,第一時間下達處置命令。一級上士吳勇帶頭跳入齊胸的洪水中,與應急搶修組戰友一道,選定點位、支起塔架、安置鋼索,搭成了一條橫跨洪流的懸掛管線。“戰場動脈”重新聯通,“戰場血液”繼續向前奔涌。
這一年,吳勇被中央軍委表彰為全軍備戰標兵個人;這一年,聯勤保障部隊首次組織輸油管線團跨區輪訓,該團擔負承訓任務,官兵們編寫了5本教材,培養了數百名管線專業骨干。
近年來,隨著使命任務拓展,該團官兵的足跡不斷延伸——高原、海島、叢林,人跡罕至之地,他們用鋼鐵脊梁支撐“戰場動脈”;陡坡、峽谷、冰河,險象叢生之處,他們用堅強意志駕馭“鋼鐵油龍”。
轉型,瞄準作戰需要
對于一支重新組建成立的部隊而言,轉型,不僅意味著體制編制的變化,也意味著思維和能力都要重塑再造。
2020年一次演習,該團接到上級命令對海軍軍艦進行岸灘油料保障。接到任務后,管線在很短時間就從港口油庫鋪設到了碼頭。
然而來到軍艦前,始料不及的情況發生了:油料加注口與管線尺寸不匹配。
裝備近在眼前,油料卻無法加注。他們聯系廠家緊急制作了轉換接頭,才完成任務。
保障對象變了,思維理念也要及時調整。談起這次經歷,該團參謀長母德林感慨良多:“以往,我們以保障陸軍部隊為主,管線與保障對象的主戰裝備基本匹配;而現在,保障對象拓展到多軍兵種,裝備的適配性成了我們必須研究解決的問題,因為這將直接影響戰局走勢。”
痛定思痛,他們瞄準作戰需要,主動適應轉型——走訪任務單位,對接保障需求;開辦“聯勤夜校”,學習聯合作戰理論……
去年,接到保障空軍某部航空煤油輸送任務,該團扎實做好前期工作。航空煤油對過濾器要求極高,負責末端油料入罐的連長李金國帶領技術骨干,提前向廠家協調航空煤油精濾器,并學習掌握了操作方法。
他們還關口前移,提前與任務單位溝通,了解相關裝備型號、接口尺寸,備足了可能用到的連接裝備器材。執行任務那天,航空煤油通過末端油料化驗,順利入庫。
為戰,錘煉保障硬功
南國密林,繁星點點,灰色管線如同蜿蜒臥龍跨越在山嶺之間,一場管線實鋪實輸演練正在上演。
“末端計量站油料取樣檢驗完成,各項指標合格。”夜色之中,油料化驗員拿起對講機報告情況。調度室內,調度指揮員、二級軍士長熊繁榮長舒了一口氣,隨即下達停止作業指令。
鋪設輸油管線1萬多根,需穿越3條大河、鉆過數十個涵洞,航空煤油輸送距離近百公里……這不僅是全軍輸油管線部隊對長距離運輸油料的一次全新探索,也是該團緊盯戰場練兵備戰的一個縮影。
這些年,該團不斷提高任務目標難度,從輸油距離、輸油數量、輸油質量等方面逐步突破,在轉型中實現新的發展。
“訓練實打實,打仗才能硬碰硬。”某連連長劉明昭印象中,最為考驗意志的一次是在粵東山地進行的演練。時值盛夏,氣溫高達40攝氏度,任務地域地形高差有數百米。他帶領戰士們在烈日下肩扛管線爬坡越坎,沿著山路鋪設管線——山路狹窄,車輛難以進入,設備全靠人工搬運;坡陡路滑,泥濘曲折的山路讓搬運更加吃力;持續的高溫也在快速消耗著官兵的體力……大家不懼艱險,沒日沒夜奮戰4天,終于使管線順利向前方貫通。
作為全軍成立最早的團級野戰輸油管線部隊,該團雖然保障任務重、管線鋪設地域廣,但始終堅持思戰研戰。官兵著眼實戰編寫的多本教材,填補了輸油管線部隊專業訓練多項空白,研發的油料調度指揮可視化系統,大幅提高了作業效率。
近兩年,他們還探索構建營區內實輸訓練循環系統,將單兵專業訓練置于合成訓練環境之中,提高專業水平,培養協同意識,縮短了戰斗力生成周期。
“胸懷強軍夢,油龍在奔騰;越山川,跨江河,東西南北有我管線兵……”正如這首《管線兵之歌》唱的一樣,在強軍興軍的征途上,管線兵們會繼續奮力翻山越嶺,勇往直前。
征程 · 先鋒
火箭軍某旅導彈發射車駕駛員、一級軍士長朱紀華——
大國重劍“馭劍人”
■解放軍報記者 鄒菲
特約記者 李永飛 通訊員 郭陽
初秋深夜,群巒深處,火箭軍某旅一場全流程戰斗發射演練火熱展開。夜幕下,導彈車載著大國重劍,在山間左突右轉,宛若游龍,按時準確到達指定地域,迅速轉入發射流程……
帶頭駕馭長劍的是該旅導彈發射車“王牌”駕駛員、一級軍士長朱紀華。從軍27年,朱紀華曾先后駕馭操作過3型導彈裝備,挑戰微光條件下機動、跨區無依托發射等實戰化課題,見證導彈部隊作戰樣式從“定點定時實彈發射”到“機動隨時實戰發射”的跨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火箭軍武器裝備的智能化、信息化、體系化程度越來越高,部隊戰斗力生成模式加速轉變。朱紀華由衷感到,新裝備作戰效能在一次次真打實練、真抗實備中顯著提升,官兵們懾控強敵的底氣和能力愈加雄厚堅實。
那一年,該旅換裝某新型導彈。朱紀華隨隊接裝不久便轉戰多地,亮劍高原,成功發射某型戰略導彈,實現當年接裝當年成功發射??粗刑扉L劍在空中繪就的壯闊彈道,由衷欣喜涌上朱紀華心頭:相比“上一代”,這套作戰單元裝備車輛減少了,導彈“個頭”變小了,但機動更快、精度更高、威力更強。
長劍蛻變,“劍法”升級。換裝后,朱紀華感到,不管是合成訓練還是實彈發射,不管是駐訓演練還是紅藍對抗,練兵備戰越來越突出“實”字。從初春到深冬,部隊隨時都會實戰拉動,備戰之弦繃得越來越緊。
“導彈裝備一代比一代先進、一代比一代精良,我們的能力也要重塑升級。”朱紀華坦言,幾年前,旅隊又一次經歷導彈裝備換型。見到新型導彈發射車時,他心中產生了危機感——車輛超高、超重、超長、超寬,駕駛者視線受限。駕馭這樣的陸地“巨無霸”,挑戰難度前所未有。
那段日子,朱紀華和戰友每天訓練超過10個小時。久坐之下腿腳麻、腰椎痛、手脫皮,但他們始終堅持用極限作為標準、用匠心打磨長劍。一段時間過后,他們摸清了新裝備的“脾氣秉性”,人裝結合越來越緊密,馭劍之術越來越精純。201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中,朱紀華和戰友駕駛該型裝備零誤差通過天安門廣場,光榮接受黨和人民檢閱。
前不久,該旅圍繞新體制下聯合作戰展開戰法訓法集中訓練,朱紀華和戰友駕馭新型導彈裝備,再次長途機動、轉戰出征。執掌大國重器,肩負如山重托,朱紀華表示,他和戰友一定以最好狀態和最高標準當好新時代大國重劍的“馭劍人”。
征程 · 故事
“陸戰尖刀”砥礪鋒芒
■王冬冬 胡亞楠
裝甲指揮車內,海軍陸戰隊某旅兩棲機步二營營長張新明沉著下達行動指令,指揮各攻擊群隊多路穿插、分割突圍,很快進攻至“敵”縱深地域……
今年,是張新明擔任兩棲機步營營長的第5年,也是該營轉型發展的第5年。2017年,該營隨旅隊整建制轉隸海軍陸戰隊,開始了由傳統摩步營向兩棲機步營的轉型跨越。
“摩步營兵種專業單一,而現在全營十幾個專業,使命任務也從‘一域’向‘多域’拓展。”轉隸之初,該營曾一度面臨無技術、無人才等困境。
“踏上新起點,就要拿出當新兵的勇氣和魄力。”缺教材,就請專家骨干入營教學;缺裝備,就利用模擬器材進行基礎訓練;缺技術,就派骨干去工廠求學……不到兩個月時間,他們就實現了單裝平臺能打能動,培養出10余個有經驗的車組,為營隊實現轉型打下堅實基礎。
“‘讓車輪子跑起來’只是開始,關鍵在于怎么提高戰斗力。”兩棲機步營訓練課目多、標準高,張新明帶領干部骨干細化訓練教案,研究訓練方法,固化訓練成果,努力練就陸海兼備的作戰能力。
然而第一次參加整建制紅藍對抗演練,該營還是遭遇了失利。前期作戰籌劃不得當、偵察分隊信息回傳受阻、裝甲分隊與步兵分隊配合脫節等諸多問題暴露出來,導致演練敗北。
復盤總結會上,官兵深刻反思:“要提高戰斗力,必須讓各作戰要素有機融合。”會后,他們修改完善作戰編組,研究創新戰法訓法。在一次次實兵對抗演練中,“融合”的理念在全營官兵頭腦中愈加清晰。
這幾年,該營的轉型腳步又穩又快,作戰能力拔節生長。
2020年,該營官兵聞令而動,整建制參加聯合實兵演習。
這一次,海軍、空軍、陸航、遠火等軍兵種力量悉數上陣。怎么“聯”、如何“打”,處處考驗著該營官兵。他們深度整合裝備、情報、指揮、通信等系統,在各級有力指導協調下,與各專業力量捆在一起練,從戰場指揮、戰法運用到兵力部署,邊檢驗改進邊查漏補缺,聯合作戰能力打一仗進一步。
從“鐵腳板”到“車輪子”,從“新列裝”到“成體系”。近年來,該營已經完成了從單裝平臺出動、連規模登陸演練到整建制緊急出動的能力進階,在聯合實兵演練、專項任務、國際比武中加鋼淬火,不斷向著“陸戰尖刀”的目標奮進。
版式設計:方 漢 楊 磊
制 圖:賈國梁
本文刊于8月21日解放軍報05版
2023-04-19 17:24:34
2023-04-19 16:39:57
2023-04-18 16:18:20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