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商城
              縣域
              讀報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焦點訪談:領航中國 文明之光照亮復興之路

              來源:央視網  2022-09-12 10:51:36
              A+A-
              分享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月圓中秋,寄托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憧憬,也是綿延千年的中華文化傳統。文化連接著一個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舉旗定向、守正創新,在實踐中喚醒、激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最近,河南二里頭遺址考古工作人員在發掘過程中有了重要新發現,為二里頭遺址是夏朝都城的論斷提供了更多實物依據。

                二里頭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點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近年來不斷取得新成果,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多年文明,以及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征。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心系中華文明探源和考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9月28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他強調,要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各級黨委政府要為考古事業創造良好條件。在總書記的關懷下,如今二里頭考古工作隊在洛陽有了實驗室,2021年發現的一個重要墓葬就被整體遷移到實驗室后進行清理發掘。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了8800多項考古發掘項目,良渚、石峁等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致遠艦”、圣杯嶼等水下考古陸續開展;三星堆遺址上萬件新出土文物震驚世人,考古工作呈現全新氣象,為科學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提供了珍貴實物證據。

                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艾四林說:“通過文明的探源、考古,能夠不斷確定我們的身份,文化的認同感,能夠從探源中激發起對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地方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來到朱熹園,了解傳統文化傳承等情況,他深刻闡釋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就沒有我們今天的成功道路。

                堅定文化自信,不僅要探尋文明起源,更要把文物、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這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這些天,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文明的印記——敦煌藝術大展”吸引了不少觀眾。展覽通過展出復制的洞窟、壁畫、雕塑,再現敦煌藝術神韻。除了藝術家臨摹復制作品以外,展品中也有不少數字化的成果。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2019年8月19日,他到敦煌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保護優先的理念,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文物保護水平。如今,數字化已經成為文物保護利用的重要手段。

                文化遺產不僅要“守得住”,還要“活起來”。在山西云岡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展廳,戴上VR體驗設備,一座座石窟、一尊尊雕像真實地呈現在眼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作出百余次重要指示批示。“保護第一”“讓文物活起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等一系列重要論述,讓當今中國56項世界遺產、76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煥發出時代光彩。

                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跡司司長鄧超說:“保護第一這種思想的提出,是對新時代文物工作非常重要的要求。讓文物活起來,這也是總書記反復強調的,要把文物的價值傳播給全社會,讓社會能夠在文物活化利用中感受到歷史文化。黨的十八大以后隨著黨中央、總書記這些要求一步一步提出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應該怎么走越來越清晰了。”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如今,看文物、看展覽已經成了一種潮流。各種創新辦展方式讓“博物館熱”不斷升溫。

                黨的十八大以來,博物館數量持續增長,從3866家增長至6183家,十年增長60%。年度舉辦展覽數量增長144%、接待觀眾數量增長119%。

                以故宮為例,2012年的故宮開放面積不過30%,這個數字在今天超過了70%。

                文創已經成為博物館的“必修課”。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度全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種類超過12.4萬種,實際收入超過11億元。

                在蘇州太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蘇繡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

                蘇繡起源于蘇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致、色彩清雅。姚蘭的媽媽是蘇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作為“匠二代”,2014年大學畢業后,姚蘭就開始用創新的手法傳承蘇繡。

                一檐遮風雨,合荷并蒂花。姚蘭設計的這一組《屋檐記事》,使用新材料鋁合金加以全新精雕技術制作而成,將圖卷置屋檐下,突破了傳統的蘇繡表達形式。

                姚蘭當初如此突破性的創意,也引來了很多質疑和不理解,不少合作伙伴都打了退堂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受總書記系列講話鼓舞,姚蘭堅持創新傳承蘇繡,經過幾年的努力,她的蘇繡作品逐步受到更廣泛認可。

                如今,我國已建立起多層次多渠道傳播的非遺工作新格局。賡續中華文脈,發展中華文化,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引領推動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日益融入國民教育和百姓生活,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日益高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力迸發。

                艾四林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歸根到底還是要堅持文化自信,所以總書記講,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一定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復興。歲月崢嶸,山河為證;文脈悠遠,與古為新。只有讀懂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民族為何生生不息,領悟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如何博大精深,才能堅定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

              【編輯:孔祥雷】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