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商城
              縣域
              讀報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新征程號角丨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2-10-31 15:34:18
              A+A-
              分享

                巍巍寶塔山,崢嶸歲月13年——革命時期,延安用五谷雜糧滋養了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支持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孕育了延安精神。

                潺潺紅旗渠,10萬兒女“戰太行”——20世紀60年代,河南林縣縣委帶領人民把一面面紅旗插上山巔,憑著一錘一釬一雙手,建成了這條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鍛造了紅旗渠精神。

                10月26日至28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來到陜西延安和河南安陽考察??倳浿赋觯?ldquo;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

                同困難作斗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延安精神、紅旗渠精神是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戰勝困難、贏得未來的精神力量。

                新征程上,我們要高揚精神之旗,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歷史的豐碑上,將鐫刻這一天——2022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來到陜西延安革命紀念地。

                當年,黨中央和紅軍安家延安后,由于敵人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條件十分艱苦。

                存亡抉擇之際,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令曾經荒草叢生的“爛泥灣”變成五谷豐登的“好江南”,建立了農業、工業、運輸業與商業等一系列比較完備的企業,“打下了一個能夠達到完全自給的經濟基礎”。

                △陜西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

                陜北高原,留下了我們黨寶貴的精神力量,“無論我們將來物質生活多么豐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丟”;也留下了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當年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住窯洞、吃粗糧、穿布衣,用‘延安作風’打敗了‘西安作風’”。

                “他們衣服破爛不堪,他們裝備缺槍少彈,但他們有為目標奮斗的精神。”美國人約翰・科林曾訪問過延安,他說:“在延安,我被共產黨的奮斗精神所感動。”

                “這次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一起來,就是要宣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將繼承和發揚延安時期黨形成的優良革命傳統和作風,弘揚延安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說。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之一。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品質,是立黨立國的根基。

                河南林州,1994年由林縣撤縣設市而來。紅旗渠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紅旗渠紀念館,他指出:“紅旗渠很有教育意義,大家都應該來看看。”

                為緩解干旱缺水的局面,1960年2月,林縣決定開山鑿渠,引濁漳河水入林。當時正值國家三年困難時期,很多人吃不飽肚子。出乎意料的是,林縣《引漳入林動員令》發布后,37000多人扛著鐵鍬和十字鎬,奔赴濁漳河。

                “自力更生是法寶,眾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國家,全靠雙手來創造。”工程動工時,林縣縣委提出了響亮的口號。

                工地是前方戰場,機關、廠礦、農村就是后方陣地,前方開山劈嶺,后方全力支援。歷時10年,削平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渠大軍在太行山上鑿出一條蜿蜒曲折的“希望之渠”。

                △蜿蜒在太行山腰的紅旗渠

                紅旗渠就是紀念碑,記載了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

                建設過程中,沒有工具自己制、沒有石灰自己燒、沒有抬筐自己編、沒有炸藥自己造,糧食不夠吃就采野菜、下漳河撈水草充饑......不畏艱險、百折不撓,林縣人民喊出了蕩氣回腸的豪邁宣言:“既然愚公能移山,我們修渠有何難,立下愚公移山志,決心劈開太行山”。

                “今天,物質生活大為改善,但愚公移山、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能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紅旗渠精神永在!”

                2014年、2019年兩次到河南,習近平總書記都提到了紅旗渠精神??倳浾f,任何一個民族都需要有這樣的精神構成其強大精神力量,這樣的精神無論時代發展到哪一步都不會過時。

                此次在紅旗渠紀念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紅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沒有老一輩人拼命地干,沒有他們付出的鮮血乃至生命,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要永遠銘記他們。”

                生生不息的偉大精神,代代相傳。

                經過艱苦奮斗,2019年5月7日,隨著最后兩個貧困縣延川、宜川脫貧退出,革命圣地延安告別絕對貧困。

                2021年2月25日,北京人民大會堂,時任安塞區化子坪鎮黨委書記的野根利獲頒“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那一晚,這位在延安農村最早成功探索“飛地經濟”的基層干部,給兒子寫下家書。

                信的結尾——無奮斗,不青春!

                在延安,南泥灣人接力奮斗:紅色旅游、觀光農業、創業基地……“陜北好江南”駛入發展快車道。南泥灣管委會主任李鑒君說,艱苦奮斗的精氣神,從未遠離這片土地。

                △河南安陽林州市紅旗渠紀念館

                在林州,紅旗渠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每年迎來超過20萬人開展紅色教育。

                紅旗渠紀念館一面紀念墻上,鐫刻著修渠時犧牲的81位烈士的姓名,張運仁就是其中之一。他犧牲后,13歲的兒子張買江被送到修渠工地,成為最小的建設者之一,也是最年輕的紅旗渠勞模。

                渠成水至,張買江投身當時林縣最困難的教育事業。那時,全縣一所像樣的學校都沒有。他四處奔走呼吁,學校建起來了,孩子們有書念了,他的頭發也全白了。

                “只要我還活著,就會一直講下去。”退休后的張買江依然保持了紅旗渠勞模的本色,他走遍大半個中國講述紅旗渠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令他欣慰的是,兒子張學義接過他的班,仍然守護著祖輩流血流汗修成的紅旗渠。“我父親一直囑托我,他修好渠了,我必須看好渠、護好渠、管好渠、用好水,為老百姓辦實事。” 張學義樸實的話語中流露出堅定而執著的信念。

                “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習近平總書記話語諄諄。

                △2022年7月1日,河南省濮陽市黨員在紅旗渠紅色教育基地重溫入黨誓詞。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

                今天,我們正意氣風發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

                “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也就是一兩代人的事,”總書記寄望大家,“我們正逢其時、不可辜負,要作出我們這一代的貢獻。”

                總監制丨錢蔚 王姍姍

                監制丨 張鷗

                制片人丨興來

                主編丨寧黎黎

                編輯丨楊彩云

                視覺丨江雨航

                校對丨程昱

              【編輯:萬昊】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