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商城
              縣域
              讀報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一見·三句話,讀懂總書記考察殷墟遺址的深意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2-11-03 08:52:38
              A+A-
              分享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

                1928年,中國考古人在河南安陽市小屯村鏟起一抔黃土,揭開一個3000多年前璀璨的王朝——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紗。

                近百年來,殷墟考古發掘幾未中斷,宮殿、王陵、甲骨文、青銅器等的驚世發現,讓商代歷史成為信史,把中國信史向前推進了近千年。

                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南北兩岸的殷墟遺址考察。在殷墟博物館,總書記仔細觀摩青銅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隨后,總書記來到車馬坑展廳,察看商代畜力車實物標本和道路遺跡。

                三千年歷史煙云,中華文明的燦爛和輝煌激發我們不斷叩問“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深刻命題、探尋“何以中國”的時代答案。

                “殷墟我向往已久”

                殷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也是中國考古發掘時間最長、次數最多、面積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

                2006年7月,殷墟作為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考察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載體。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看望少年兒童時說,殷墟甲骨文距離現在3000多年,3000多年來,漢字結構沒有變,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時強調,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

                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殷墟我向往已久”,總書記所強調的正是:“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繼續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幾代中國考古人篳路藍縷,通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和一系列重大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今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績顯著,但仍然任重而道遠,必須繼續推進、不斷深化。”

                在殷墟遺址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考古工作要繼續重視和加強,繼續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放眼新時代中華大地,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進人民群眾心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在賡續傳承中煥發出蓬勃的生機活力。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之所以重要,這段話給出了明晰的答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021年3月,福建武夷山,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九曲溪畔的朱熹園。

                鑒往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三蘇祠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莫高窟下,總書記指出“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

                燦若星河的文化遺產,恰如“源頭活水”,滋養中華民族綿延不絕。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這次在殷墟遺址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個結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的,“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

                統籌:崔士鑫

                撰文:宋靜思

                策劃:杜尚澤

                編輯:景灝

                校檢:吳玥

                圖片:新華社(攝影:鞠鵬,視覺:賴向東 畢曉洋)

              【編輯:孔祥雷】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