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視頻,觀看本期《每日一習話》)
習近平: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
這段話出自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今天,隨著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逐漸增多。“刷劇”、聽歌、看書、看展、看電影、看話劇等文娛活動,成為人們在工作學習之余放松心情、豐富生活的各種選項。同時,人們對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形式、內容、體驗感等,也表現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和期待。這給我們的文藝創作釋放出明確的信號,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文藝作品如果脫離時代和人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法令人感同身受,更談不上打動人心和春風化雨。廣大文藝工作者只有聚焦人民需求、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用力不斷打磨創作反映人民群眾現實生活的優質作品,才能使文藝作品和文化產品更好地深入人心、浸潤人心,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激發人們為美好生活不斷奮斗的精神力量。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優秀文藝贏得口碑和市場的秘笈。分析近年來備受關注、深受大眾喜愛的文藝作品,我們可以發現,它們不僅制作精良、形式獨特,更重要的是作品在內容與情感表達上也真實反映了當前中國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樂。長篇小說《人世間》講述了一個普通中國家庭在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中不斷變化的故事。書中一個個平凡人的奮斗、奉獻故事和人物間真摯、樸素的情感,引起許多讀者的共鳴,讓人們從一個家庭的變化看到了國家和社會的變革、發展與繁榮,感受到前進的希望和力量。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將中華民族燦若星河的詩詞意境呈現到當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場景中,既讓古詩詞在當今時代活起來、火起來,又讓觀眾在享受詩詞之美的同時,增加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自信。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征之一,“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九個本質要求之一。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心系民族復興偉業,堅守人民立場,堅持守正創新,深入人民群眾、了解人民的辛勤勞動、感知人民的喜怒哀樂,同人民一道感受時代的脈搏、生命的光彩,不斷創作具有深沉力量和雋永魅力的優秀作品,更好地滋養人民的審美觀價值觀,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來,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筑牢精神支柱。
本期解讀:陳銳海 央廣網評論員
2023-04-19 17:24:34
2023-04-19 16:39:57
2023-04-18 16:18:20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