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商城
              縣域
              讀報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看中國式現代化圖景丨錦繡中華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3-03-03 09:05:09
              A+A-
              分享

                

                “苗繡既是傳統的也是時尚的,你們一針一線繡出來,何其精彩!”黔山秀水前,習近平總書記為傳統技藝點贊。

                羌繡、蜀繡、苗繡……“繡”里有為美好生活的奮斗,也有對中華文明的傳承。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殖桑蠶、最早發明絲織技藝的國家。經線與緯線的交織,以針代筆的繡畫,綿延千年,流傳至今。

                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是其重要特征,也是我們孜孜不倦的追求。

               

                △毛納村村民表演黎族歌舞。

                坐落在熱帶雨林深處的海南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是一個黎族百姓聚居的村寨。

                黎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黎錦圖案是黎族各方言的標志符號,生動展現了他們的生產活動和民俗風情。黎族各方言區的文化生態,躍然“錦”上——每一幅黎錦都是一個故事。從某種意義上說,黎錦是濃縮了黎族歷史與文化的獨特“史書”。

                △2009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織女”已由2009年申報時的不足1000人發展到近2萬人。

                “九仙織女下凡間,開創黎錦三千年。”黎族兒女手中的黎錦紡、染、織、繡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

               

                △2022年4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考察。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毛納村調研時,遇到一個7歲的男孩在跟著奶奶學織錦。

                被問到長大后的夢想,小家伙朗聲答:“想跟奶奶一樣。”

                “很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民族的手藝活,既傳統又時尚。”

                △2021年10月16日,海南東方文化廣場,千名身著傳統服裝的黎族婦女熟練織黎錦。

                這些年,海南加大資金投入,到2022年建成了5個300平方米的傳習館、148畝的原材料種植生產基地、16個黎錦技藝傳承村。目前“黎錦進校園”已成為常態化活動,在海南多個市縣學校均有開展,成為一門特殊課程。

                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頭巾上的圖案源自祖母傳下來的紋樣,筒裙的配色由媽媽親手挑選,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曬”出黎錦的美。

                獨特的文化價值,是黎錦的魅力所在,也是傳承的根基。

                在潮之洲,潮水往復。潮州,自古有“嶺東首邑”之稱,文脈連綿,底蘊深厚。

                潮州城內,千年古橋廣濟橋畔,廣濟樓巍然矗立。展廳里,刺繡、木雕、陶瓷、泥塑、手拉朱泥壺、麥稈剪貼畫……一件件潮州非遺作品美輪美奐、巧奪天工。

                “真精致!”“這個要耗費不少心力和時間吧!”“潮州人不愧是做工夫的!”這些精美工藝獲得總書記的連連稱贊。

                △2020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潮州考察時,同幾位非遺傳承人代表親切交流。

                2020年10月,繡娘康惠芳在廣濟樓展廳內見到前來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

                15歲拿起繡花針,康惠芳的潮繡生涯已有六十載。數十年來,她的潮繡精品曾作為禮物贈送給聯合國秘書長、加拿大總理等國際政要。

                “2015年,我參加了聯合國舉辦的一個展覽,被授予‘文化大使’的稱號,為潮繡爭了光。”回憶往昔,康惠芳有些激動,“沒有國家的強大,不可能有這樣的舞臺展示我們的民間技藝,衷心感謝國家對我們這些非遺傳承人的重視。”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粵繡(潮繡)代表性傳承人康惠芳

                “你們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傳承人,這個‘文化大使’當之無愧。感謝你們作出的貢獻!”總書記說。

                中國人的情感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記得住的鄉愁”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重要篇章。

                在潮州,總書記叮囑,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在四川成都戰旗村,總書記察看蜀錦、蜀繡等手工藝品展示,還買下一雙手工制作的唐昌布鞋;在江蘇徐州馬莊村的香包制作室,總書記對非遺傳承人王秀英制作的香包贊不絕口……

                

                △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徐州香包

                今天,包括非遺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正在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讓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永遠記得“回家之路”。

                △2023年元旦假期,在貴州黔西化屋村,苗族同胞表演特色苗族歌舞。

                貴州黔西新仁苗族鄉化屋村,居住著苗、彝、漢3個民族,其中絕大多數是苗族。

                對于苗家兒女來說,苗繡就是他們的文字。運針走線,繡布記錄著他們的過往和生活。2006年,苗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p>

                △化屋村苗繡產業帶頭人楊文麗在網絡直播間直播。

                化屋村的姑娘從小就學習苗繡。不到30歲的楊文麗已經有20多年的繡齡,手藝是從姥姥和媽媽那兒傳下來的。2016年,她決定不再外出打工,用積蓄開辦了一間刺繡、蠟染的扶貧車間。

                蠟染師彭藝,與楊文麗是化屋苗家蠟染刺繡文化傳承的“雙嬌”。從小在化屋村長大的她,雖不是苗族,但耳濡目染中對苗族蠟染刺繡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研究生畢業后,她回到家鄉。

                2021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化屋村考察時,彭藝向總書記講述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小時候,是沿著‘手扒巖’爬出去上學的。上大學,也是靠社會資助完成學業?,F在,我選擇回到村里創業,就是要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

                △2021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化屋村考察,了解發展特色苗繡產業、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等情況。

                “很好!你也是不忘初心啊!”總書記說。

                總書記勉勵大家,一定要把苗繡發揚光大,這既是產業也是文化,發展好了既能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同時也能為產業扶貧、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2021年,苗繡登上了上海時裝周。這兩年,化屋村苗繡產品在線上銷售平臺已小有名氣。不僅是傳統服飾,與苗繡相關的文創產品,從這里走向全國各地。楊文麗的扶貧車間每年完成1000多套訂單,年產值超過100萬元,50多位農家婦女靠著苗繡開啟了新生活。

                △在化屋村扶貧車間,隨處可見村民忙碌的身影。車間里有服裝刺繡、工藝品、蠟染等產品,銷量良好。

                在不斷厚植現代化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物質條件的同時,化屋村用民族技藝結合工業化生產,讓大山里的民族文化走了出去。民族文化傳承,產業帶動發展,這是新征程上的“化屋樣本”。

                △2023年1月25日,苗族村民在化屋村同心廣場為游客表演民俗歌舞。

                在化屋村六沖河畔的文化廣場上,碩大的牛頭和銅鼓與對岸的峭壁隔江相望。廣場上,經常會有少數民族同胞身著絢麗的服裝,打鼓吹笙,載歌載舞。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

                一幅幅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繡”品,沉淀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走過千年,在現代化征程上不斷煥發新的光彩。

              【編輯:張潔】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