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無限好,奮斗正當時。全國兩會開幕在即,住魯全國政協委員們正忙著調研、準備提案材料,盡最大努力來傳遞好百姓聲音。據了解,出席本次大會的住魯全國政協委員共有38名,其中新任委員24名。會前,委員們立足工作實際,圍繞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鄉村振興、民生改善等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和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積極調查研究,建言獻策。
2022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吹響了奮進新征程的時代號角。新的一年,開啟新征程、揚帆再出發。在這次兩會上,希望來自山東的全國政協委員不辱使命,多建睿智之言,多獻務實之策,體現出“言”值擔當,為社會經濟發展獻出一個個錦囊妙計,助力山東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
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期待政協委員獻出更多鄉村振興的“金點子”。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要振興,產業要先行。山東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在全省經濟體量中占比很重。要實現全省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鄉村振興是一個大戰略,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次全國兩會,我將主要圍繞如何促進全面鄉村振興去建言獻策。”全國政協委員,臨沂卞莊街道代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傳喜告訴記者,代村一直堅持黨建引領,產業帶動,輻射周邊以及更多村莊發展壯大,實施村企合一,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多元化的運行機制。通過這些年的奮力拼搏,黨員干部群眾團結一致取得了一些成績,2022年村集體的各業產值達到38億元,村集體的純收入達到1.6億元,村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7.2萬元,“為了先富帶后富還規劃了一個田園新城,覆蓋周邊12個村莊,一個國營農場,20多平方公里26000多人,我們要用3到5年的時間打造成鄉村振興的先行樣板以及共同富裕示范區。”
建設現代化農業強省離不開鄉村振興的賦能。一方面,要大力發展鄉村產業,著力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土特產”寫入其中,可見分量之重。另一方面,要招賢納士的社會氛圍,凝聚人才,吸引更多的農業科技人才參與鄉村振興。鄉村振興需要一大批“秀才”和“專家”,需要他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研發更多的金種子,提供科技興農支撐,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實現農業強省新愿景。
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壯大實體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實體經濟取得了明顯進步,去年山東省工商聯公布《2022年山東民營企業100強》名單,100家入圍企業平均營業收入為397.88億元,同比增長14.68%;平均資產總額為274.24億元,同比增長9.26%;平均稅后凈利潤為15億元,同比增長8.70%。其中,平均營業收入和平均資產總額均達到近七年以來的最大值。“為國履職,為民代言,作為一名新任全國政協委員,我要服務好國家和社會發展。我這次主要關注的是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問題。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石,希望出臺更多的政策來保障民營企業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與國有企業同等對待等,建議將相關的政策和精神上升到法律,使其具體化、法律化。”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國曜琴島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主任李連祥說。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民營經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從這幾年的山東經濟發展軌跡看,實體經濟支撐了山東經濟的半壁江山,必須發展好鞏固好實體經濟的既有成果,積極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讓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成為山東經濟發展的“主基調”。
山東既是一個資源大省,同時也是一個能源消耗大省,節能降碳任務十分繁重。去年下半年國務院轉發《國務院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鋪路定調,規劃了路線圖和時間表,為山東做好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作為新任全國政協委員,我心情無比激動。前段時間我們圍繞著如何促進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作了一些調研,我這次的提案將圍繞著如何支持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如何支持鋰電產業發展以及如何對土地進行規?;芾韥碇︵l村振興等提出建議。”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山東省棗莊市主委,山東省棗莊市政協副主席王凌說。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是高度的生態文明現代化,離開了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建設山東經濟強省就無從談起。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政協委員關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代表了全省人民的共同心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必須一以貫之,始終不渝。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全國兩會舉世矚目。希望住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不負重托,牢記使命,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為經濟社會發展獻出一個個“金點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一個個錦囊妙計,不負時代,不負人民。(文/李紅軍)
2023-04-19 17:24:34
2023-04-19 16:39:57
2023-04-18 16:18:20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