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商城
              縣域
              讀報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熱解讀|從滄州旱堿地麥田,讀懂總書記強調的這個“主動權”

              來源:央視網  2023-05-12 23:59:47
              A+A-
              分享

                熱解讀立夏已過,小滿將至。行走于燕趙大地,一望無垠的綠色麥田里,一株株頎秀的麥苗拔節向上,長勢喜人,煥發盎然生機。

                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北省滄州市考察調研??倳浹刂锕∽哌M旱堿地麥田,向農民和農技人員現場了解當地旱堿麥種植推廣等情況,再次彰顯了對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的關注。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糧食生產和安全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時刻關心的問題。“只有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把穩強國復興主動權。”2022年12月23日,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言猶在耳。

                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關鍵是要保糧食生產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落實這些重要要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物質基礎。”

                在滄州,當地老百姓口中的旱堿地,就是人們熟知的鹽堿地,它被稱為“地球之癬”,治理難度大。端穩“中國飯碗”,綜合利用鹽堿地是實施“藏糧于地”戰略的一塊重要“拼圖”。

                我國有15億畝鹽堿地,這是一筆“沉睡”的財富,是實現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回望滄州腳下這片鹽堿地上的滄桑巨變,我們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這一重要論斷的分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調研時多次深入田間地頭,察墑情、看苗情、問收成??倳浉叨汝P注我國鹽堿地生態保護和綜合利用情況,強調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努力在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創新領域取得突破,將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目前,我國根據西北灌區鹽堿地、西北內陸鹽堿地、東北蘇打鹽堿地、黃淮海平原鹽堿地以及濱海鹽堿地五大鹽堿地類型,建立了上覆下改阻鹽控鹽、暗管排水脫鹽控鹽、耕作破土壤粘閉降鹽等數十套鹽堿土高效利用技術模式,形成了八大體系40多項實用技術,推動鹽堿地綜合利用進入快車道。

                當前,我國治理鹽堿地的理念發生了重要變化,從治理鹽堿地來適應作物,到選育耐鹽堿作物來適應鹽堿地,使鹽堿灘涂漸成豐收沃野。其中,科學育種是“藏糧于技”背后的一篇大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國農業科技進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種子。種源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種業科技體制改革,搭建種業科技創新平臺,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加快選育一批高產優質多抗的新品種。

                在山東,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鹽堿地生物資源與評價利用重點實驗室等11個創新平臺相繼創建,培育耐鹽堿新品種200余種。

                在寧夏,科研人員在河套平原鹽堿地上選育了枸杞、玉米、水稻、葡萄等耐鹽堿新品種,給白茫茫的鹽堿地“披”上了多彩外衣。

                在吉林,科研人員通過分子設計育種與傳統育種手段先后培育出“東生”系列大豆新品種31個,分別滿足高產、優質、高脂、早熟和耐鹽堿等需求。

                …………

                從渤海之濱到嫩江之畔,從河套平原到天山南北,曾經沉寂的大片鹽堿地上鳴奏出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發展的交響曲。

                放眼廣袤田疇,新的豐收正在生根發芽。實踐充分證明,中國人有能力解決吃飯問題,更有決心牢牢把住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奠定堅實根基。

                

                總監制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制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璇

                編 輯丨劉禛 李珊珊

                視 覺丨郝鳳林

                校 對丨蔡純琳 宋春燕 李英卓 梁雅琴 婁郝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編輯:郭艷娜】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