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商城
              縣域
              讀報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種子的“芯”愿

              來源:新華社  2023-05-15 16:22:12
              A+A-
              分享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習近平總書記對種業振興念茲在茲,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為種業改革發展指明方向。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小小的種子,連著“國之大者”。創新求變、攻堅克難、保護利用……神州大地上,種業發展,如破土而出的種子,蓬勃、茁壯。

               ?。ㄒ唬?/p>

                【總書記的囑托】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種業是現代農業、漁業發展的基礎,要把這項工作做精做好。

                【“一尾魚”的故事】

                催產池的水嘩嘩地沖著,滿池的魚兒活蹦歡跳。

                29歲的韓亮聚精會神地盯著池中的魚兒,觀察著它們生長的情況,挑選其中的“種子選手”。

                “選育種魚,是魚類育種的關鍵一環,要一尾一尾地測量魚兒生長的數據,從魚苗到成魚一般要經過5輪‘淘汰賽’,有時候1萬尾魚里只能選出幾尾好種魚。”韓亮說。

                練就這“萬里挑一”的基本功,韓亮用了近7年。

                大學畢業后,韓亮回到天津市寧河區的老家,加入魚類育種專家金萬昆的團隊,成為天津市換新水產良種場的一名水產工程師。

                從事魚類人工繁育數十年的金萬昆被老鄉親切地稱為“魚爺爺”,他帶領團隊培育出11個通過國家審定的水產新品種,擁有十余項國家發明專利,還推動了“北魚南調、北魚南養”。

                “我從小就想成為像‘魚爺爺’那樣的育種專家,讓更多人吃上更健康、更美味的魚。”韓亮說。

                水產育種靠的是韌性和耐力。“為了改變傳統鯽魚品種長得慢、產量低的‘老毛病’,‘魚爺爺’曾設計了上百種組合,團隊反復試驗篩選,花了12年,才以鯽魚為父本、優質鯉魚為母本,育成黃金鯽。這個新品種肉質細膩、鮮美,生長快、好飼養,現已在20多個省份推廣養殖。”

                為了不斷育出性狀、體形優良的好魚種,韓亮和年輕的同事們傳承“魚爺爺”持之以恒的精神,一邊反復琢磨從“魚爺爺”那里學來的經驗,一邊在實驗室里,嘗試新的育種方法。

                牢記囑托,執著堅守。“看新聞知道總書記很關心漁業的種子,讓我特受鼓舞。我們年輕一代,要在傳承中不斷創新。”韓亮說,目前“魚爺爺”的團隊不斷吸納青年工程師加入,正從傳統育種向分子育種進發。

               ?。ǘ?/p>

                【總書記的囑托】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要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集中攻關”“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一粒豆”的故事】

                晚上十點,實驗室燈火通明。

                “再過一個月,數千份大豆育種材料要按照這份清單種植。農時不等人呀。”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80后”博士生導師王曉波調整著夏播大豆材料種植清單數據,頭也不抬地說。

                安徽是我國大豆主產省之一,這里的大豆單產不高,但蛋白質含量相對較高,傳統育種很難解決高產與高蛋白并進的問題。

                2010年,博士后出站的王曉波來到這里開展大豆生物育種研究,他和團隊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發掘功能基因,希望在高產大豆品種上提升大豆蛋白質含量。

                大豆有6萬多個基因,哪一個控制著大豆蛋白質含量?

                一次次實驗,一個個篩除……他和團隊將功能基因捕捉范圍縮小至近千個。

                “幸運” 的到來令人驚喜。團隊在一次同步開展的其他實驗中,意外發現一個新的根瘤固氮基因,能夠把空氣中的氮更有效地吸收利用轉化為大豆植株所需的氮元素。經過不斷驗證,最終確認這個基因可讓高產大豆在產量不減的情況下提高蛋白質含量3%以上。

                找到功能基因是新的開始。每份大豆材料都要在多個年份、不同試驗點開展種植試驗,才能最終選出性狀更為穩定的優良品種。“每年夏播時節,我都要到田里挨個兒察看不同種質的生長表現。說到底,育種是個‘接地氣’的活兒。”王曉波笑著說。

                從實驗室到田間,碩果累累:王曉波團隊選育的部分大豆品種畝產突破550斤,比安徽省大豆平均畝產高出約150斤,蛋白質含量平均提升2%至4%,并已實現成果轉化和商業化開發利用。

                牢記囑托,敢于突破。為了讓更多中國豆滿足人們對高品質植物蛋白的需求,王曉波正帶領團隊攻關更健康的新品種。“有些人對大豆嘌呤不耐受,限制了他們對優質大豆蛋白的攝入。今年我們夏播大豆育種材料種植清單上,重點安排了低嘌呤等大豆種質的田間試驗。”王曉波說。

               ?。ㄈ?/p>

                【總書記的囑托】

                2022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強調,種源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種子銀行”的故事】

                厚重的“艙門”被打開的一瞬,冷氣撲面而來。

                一排排銀色貨架上,整齊擺放著一層層貼著標簽的塑料罐和鋁箔袋。

                這個頗具科幻感的地方是天津市農作物種質資源庫,被育種家形象地稱為“種子銀行”。

                “種源承載著豐富的基因資源,種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對于國家的科研育種和產業發展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天津市農科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工程師徐石勇說。

                這里的種源,“身世”各不相同,但在徐石勇眼中,“貓耳兒豆角”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2019年,在田間地頭收集種源的科技人員聽說有一種豆角形如貓耳,不僅營養價值高、抗病力強,還易于栽培管理。“這種豆角知道的人不多,過去幾十年只在天津農戶的房前屋后小面積種植,現在更是極為少見。”徐石勇介紹。

                為了搶救這一地方品種,科技人員四處尋覓,終于在天津寶坻區和武清區收集到少量“貓耳兒豆角”,并及時進行了擴繁。2019年,“貓耳兒豆角”入選當年十大優異農作物種質資源。

                “貓耳兒豆角”差點消失,這并非個例。“過去不少種源分散在育種家、農民、企業手中,因保存條件有限、種植習慣改變、市場需求變化等原因,一些珍貴的種源消失了,令人心痛。”徐石勇說。

                2022年,貯存能力達40萬份的天津市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建成運行,種源保護與利用工作進入新階段。

                接收、去重、清選、干燥、芽率測定……最終,珍貴的種源會被裝入適合它的容器,貼上獨一無二的“身份證號碼”標簽,進入零下18攝氏度、濕度30%的冷凍艙中“冬眠”。如今,包括“貓耳兒豆角”在內的近5萬份種源已存入“種子銀行”。

                “在嚴格的貯存條件下,種源可保存50年以上。”徐石勇介紹,存入“種子銀行”的種源,每15年會做一次芽率測定,如果低于85%,就需要繁育更新后再存入。

                除了儲存,“種子銀行”還肩負另一項重任——通過進一步研究,找到優良基因資源。“種子銀行”配套設立了DNA提取實驗室、組織培養間、種質創制和優異基因挖掘實驗室等,對優質種源進行研發。

                徐石勇的同事、“90后”王璐正悉心照料著30多盤幼苗。“這些曾存在庫中的種源,經過重離子誘變,已邁出了分子育種的第一步。”王璐指著其中的一盤幼苗說,這是沙窩蘿卜,它負責找回天津土特產的“老味道”。

                牢記囑托,守正創新。“只有不斷挖掘優良種質基因,才能真正讓中國飯碗端得牢、百姓吃得好。”徐石勇說,今年他們將繼續擴繁,為后人留下更多珍貴種源“星火”。

                領銜記者:丁錫國

                文字記者:邵香云、白佳麗、水金辰

                海報制作:方金洋

                出品:霍小光

                監制:車玉明

                策劃、編輯:王曙暉、王薇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編輯:王靜】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