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商城
              縣域
              讀報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做“新時尚”的踐行者——參與垃圾分類我們一起行動

              來源:新華網  2023-06-02 14:10:02
              A+A-
              分享

                華磊是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瑞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在她眼里,垃圾分類是件“非常難的家常事”。

                5年來,她帶動小區1700余戶居民,經歷了從不理解、不習慣、不適應到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的轉變。

                什么是垃圾分類?什么又是干垃圾、濕垃圾?原本每層樓道都設有垃圾桶,大家在家門口成包扔垃圾多方便,為什么要改?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對垃圾分類基本不了解、不理解。”華磊說,“我們的工作就是通過宣傳和引領,不斷提高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志愿者成了這項工作的“潤滑劑”和“催化劑”。瑞一居民區成立了一支由居民組成的“綠精靈”志愿小分隊,通過同為住戶的情感聯系,挨家挨戶上門向居民發放垃圾分類知識宣傳資料。

                第一道難題是每層樓道撤垃圾桶遭遇了很大阻力。67歲的小區居民吳老伯回憶說:“剛開始,不少人連下樓扔都不愿意,更別提分類了。”

                “一步到位”難度太大,志愿者們就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垃圾分類時尚指數紅黑榜”。由物業監督,在各個樓棟的一樓大堂張貼,每天以“哭臉”“笑臉”圖標展示各樓層垃圾分類情況。如果分類準確就是“笑臉”,濕垃圾桶里混進三件以上干垃圾則為“哭臉”。

                “總被貼‘哭臉’,誰家熬得住???”吳老伯笑著說,大家都想把“哭臉”盡快變成“笑臉”。

                漸漸地,垃圾分類成了居民的“肌肉記憶”,新時尚變成了好習慣。

                志愿者還走進學校、企業,通過室內講座、自創自演的情景互動會以及現場教居民變廢為寶等活動,讓垃圾分類的意識在群眾心中落地生根。

                “作為垃圾分類志愿者,我們特別有成就感。”華磊說,“總書記的囑托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把總書記的鼓勵和希望轉化為前進動力,將更加努力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

                【藝術家的故事】

                “絕對文藝范兒”“太藝術了吧”……這里的村民已經習慣了游客的驚嘆。

                走進重慶市北碚區柳蔭鎮東升村,整齊的村舍、潔凈的村道和盎然的田園都只是“平常”風光,最“吸睛”的要數一棟棟錯落有致的民居外墻上的七彩壁畫以及街頭巷尾用廢舊老物件制作的各種裝飾。

                “這里是我的家鄉,我們想通過打造藝術鄉村,向村民宣傳垃圾分類,倡導低碳生活新時尚,賦能鄉村振興。”2018年,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王天祥帶領藝術家團隊來到這里,經過與村委會和村民們反復論證,一條“農+旅+藝+學”融合發展之路,在這個偏遠閉塞、人煙稀少的小山村鋪展開來。

                讓村民沒想到的是,藝術家們干的第一件事兒竟然是幫著他們打掃衛生。在溪水邊、田地里撿拾各類垃圾,協助村民打掃、整理庭院……王天祥和同事、學生們一陣忙活,原本垃圾亂扔的山村變得干凈整潔了。

                藝術家們接著干起本行,以東升村的風土人情為元素,以低碳環保、垃圾分類為主題,用不同的藝術方式,向村民傳播生態文明理念。

                “看,這幅畫是以卡通人物教我們怎么做垃圾分類的,那幅是展現垃圾分類讓生活更美好的自然風景畫……”村民趙迎花現在是村里的兼職導游,介紹起墻上的藝術品如數家珍。她說:“以前大家習慣不好,垃圾隨便扔,污水隨便倒。人都往外跑,沒人愿意來?,F在環境越來越好,來我們這里游玩的旅客越來越多。”

                藝術家們還組織起生態藝術工作坊,發動村民和學生將部分垃圾加工成藝術品。“廢棄的水壺、車轱轆、條凳,都能成為我們的創作元素。”王天祥說,為了鼓勵村民參與,每個物件上都會刻上自愿捐贈者的名字。

                垃圾分類宣傳與藝術創作相融合,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環保意識。如今,垃圾分類逐漸成為村民的習慣,“美化環境家家受益”還被寫進了村規民約。東升村所在的柳蔭鎮制定并完善了垃圾分類積分管理辦法,垃圾分類形成長效機制。

                “總書記關心的垃圾分類直接關系到大家的生活環境,我們要發揮自己所長,讓垃圾分類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更多人。”王天祥說。

                【環保達人的故事】

                “節儉”了一輩子的姜艷華,因為節儉成了“名人”。

                “物盡其用最好。別人眼里的‘廢物’,在我看來,修修還能用。”在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大萬蓮社區居民姜艷華家里,到處能看見廢物利用的成果:舊床頭改的櫥柜、油桶改的花盆、壞雨傘改成的環保袋……

                對于母親的“節儉”,兒子孫力征最開始并不理解,“我總跟我媽說,換換吧,也不是買不起。”孫力征說,“后來看見我媽用廢卡紙做識字卡教我女兒識字,加上幫她做環保宣講課件,了解了很多環保知識,就理解她了,現在更支持她了。”

                “只我一家的力量遠遠不夠。”為了吸引更多人關注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從十年前開始,姜艷華夫婦就在自家居住的社區開展環保宣講。“當時我在社區工作,跟居民交流特別多,鄰居們對我變廢為寶的做法很認可,很多人學著做。”

                “全國綠色家庭”“低碳生活創新明星”……姜艷華一家的做法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也獲得了不少榮譽,她的環保宣講更“出名”了。

                一次,姜艷華在一所小學做完宣講后,一名學生回家用廢舊紙殼和塑料盒制作了一個臺燈,并在姜艷華第二次到學校宣講時送給了她。“我太高興了,能讓孩子們從小就養成環保意識和節約習慣,是我最大的心愿。”姜艷華笑著說。

                由姜艷華夫婦錄像、兒子編輯制作、兒媳配音解說、孫輩參與出鏡的《我家廚房低碳生活加減法》《我家生活“碳足跡”加減法》等視頻,采用紀實的手法講述一家人低碳生活的做法,上傳到網絡后,得到了不少人“點贊收藏”。

                如今,74歲的姜艷華仍在為環保宣傳忙碌,每年至少做80場公益宣講。“看了總書記給上海垃圾分類志愿者的回信,我更覺得自己做的事情特別有意義。”姜艷華說,“我要做‘新時尚’的踐行者,帶動更多人參與到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的實踐中。”

                海報制作:程思琪

                出品:霍小光

                監制:車玉明

                策劃、編輯:王曙暉、王薇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編輯:蘇永樂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