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商城
              縣域
              讀報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瞭望|一首新“黃河謠”,在山東黃河灘區響起

              來源:新華社  2023-06-02 21:01:50
              A+A-
              分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黃河灘區是黃河主河槽與防汛大堤之間的地帶,這里是行洪、滯洪、沉沙的必備場所,更是灘區群眾的生產、生活、生存家園。但是,因黃河“善淤、善決、善徙”的習性,造成水患頻繁。

                黃河水利委員會山東黃河河務局資料顯示,1950年以來,山東黃河灘區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水漫灘48次,合計受災村莊1.23萬個,受災人口664.71萬人。

                因為頻繁被淹,以往黃河灘區房子不斷重復著“淹沒—倒塌—重建—淹沒”的輪回。灘區群眾把這個過程概括為“三三宿命”:“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

                安居樂業、“蓋最后一次房”成為無數灘區群眾的愿望。2017年起,山東省開始黃河灘區人居環境改造,2021年遷建任務全面完成,60萬山東黃河灘區群眾喜遷新居,圓了期盼多年的安居夢。

                如今的黃河灘區,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家門口的就業機會不斷涌現,曾經的水窩子逐步變成幸福灘,一曲全新的黃河謠正在灘區譜寫。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楊廟社區(2021年10月17日攝)郭緒雷攝/本刊

                60萬人圓了安居夢

                沙窩鎮尚莊新村,地處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黃河灘區,距離黃河不到3公里。在這里,1200多棟兩層小樓整齊排列,幼兒園、小學、衛生室等公共設施和商業設施一應俱全。村內道路全部硬化并且鋪設盲道,村頭還配備了污水處理站。

                走進居民聶元記的家,兩層小樓窗明幾凈,桂花、吊蘭、蘆薈等綠植點綴墻邊,房內裝潢、家具、供暖、供排水等與城市家庭別無二致。“這樣的居住環境,幾年前我想都不敢想。”聶元記說。

                以前,灘區群眾蓋房前先墊起高高的房臺,建房成本居高不下,但一些房屋仍然難逃洪水侵襲。有的人一輩子經歷了四五次蓋房,遠離洪澇災害實現安居,曾是他們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

                2017年起,山東省啟動了黃河灘區人居環境改造工作,確定了外遷、就地就近筑村臺、筑堤保護、舊村臺和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5種方式。

                菏澤市是山東省黃河灘區遷建的主戰場?!恫t望》新聞周刊記者了解到,菏澤市累計投入資金150多億元,歷經5年奮戰,新建村臺社區28個,外遷社區6個,菏澤市14.6萬灘區群眾圓了百年安居夢,開啟新生活。

                如今,整齊劃一的社區落成,堅固的樓房取代磚瓦房,水泥瀝青路取代泥土路,每逢汛期黃河灘區居民再也不用膽戰心驚。

                位于濟南市長清區孝里街道的孝興家園,是山東單體規模最大的黃河灘區遷建工程。這里共有168棟高層住宅,1萬多戶家庭從“散亂破小”的舊房搬進窗明幾凈的現代化樓房。

                “我這一輩子的精力,都用在孩子和蓋房上了。”如今住上面積80平方米新房的居民田會銀說,周圍都是老鄰居,再也不擔心黃河洪水的到來,心里就是舒坦。

                安居與樂業并重

                在泰安市東平縣銀山鎮耿山口社區衛生室,居民耿慶君每天都來測血壓。他說:“這里能免費量血壓、測血糖,還給我們建立健康檔案。”

                不只是銀山鎮,山東省不斷補齊民生短板,為黃河灘區新建、改擴建88所各類學校,黃河灘區56處村衛生室全部達標。

                聚焦安居與樂業并重,地方黨委政府集中補齊民生領域短板,完善村臺社區配套設施,提升教育、醫療、行政審批等服務質量,提升灘區群眾幸福感。

                遷建前,東明縣灘區小學校舍環境差,教學設施陳舊,規范的幼兒園更是稀缺。灘區遷建過程中,當地對照省級標準同步建設25所灘區小學,教室、閱覽室、音樂舞蹈室、高標準運動場等一應俱全,灘區娃告別了“黑屋子、土臺子、泥孩子”的歷史。

                在東營市墾利區董集鎮楊廟社區,公交車和校車開到了居民家門口,社區建起了老年幸福食堂,幼兒園、衛生室、健身房、警務室、電力彩虹驛站等配套設施齊全,灘區群眾能享受到更便利的生活服務。

                除了生活服務外,部分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逐步從鎮市一級下沉到社區。在東明縣沙窩鎮尚莊新村便民服務站,兩張服務目錄顯示,企業登記等22個審批事項、醫保戶籍等42項公共服務,都可以在這里辦理或者代辦。

                東明縣行政審批服務局工作人員張建宇說,尚莊新村便民服務站有3個辦事窗口,實行“前臺統一受理、后臺分類轉辦、統一窗口出件”的服務模式,實現了最多跑一次。

                購物、辦事、上學不再跑遠路,更多灘區居民實現在家門口務工。東平縣戴廟鎮新時代佳苑社區居民豐寶珍在附近服裝廠打工,旁邊就是學校。“送孩子上學再去上班,兩邊不耽誤,收入也不低,比在外地打工強。”豐寶珍說。

                特色產業日漸興旺

                天氣轉熱,楊廟社區新李村新欣園果蔬種植合作社的大棚里,網紋瓜將迎來成熟。這個由新李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建起了6個蔬菜大棚,一年種植三季,初步探索果蔬種植加生態采摘的發展路子。

                “搬進社區、搬上樓后,接下來就是帶領大家過上更富裕的日子。”新李村黨支部書記李兆慶說,合作社實現了集體增收、村民分紅,現在村里65歲以上老人都有了相對穩定的收入。

                楊廟社區黨委牽頭成立了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聯合社,11個村抱團發展。2022年,在原有83座溫室大棚基礎上,聯合社新建27座高標準設施農業大棚,打造總占地近2000畝的生態果蔬種植園、采摘園。11個村聯合開發建設特色果蔬、研學旅游、糧食烘干等14個富民項目,累計帶動社區增收100萬元。

                為了讓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各地使出“十八般武藝”,因地制宜引入項目、培養經營主體,為群眾創造就近就業的條件。

                位于菏澤市鄄城縣舊城鎮六合新村的英杰家紡公司加工車間里,一派繁忙的景象。在英杰家紡從事枕芯加工的居民孔玉玲說,枕芯按每件0.2元計算工資,她一天能做750個左右,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時間靈活,離家就幾百米,不耽誤種地、看孩子和照顧老人。”孔玉玲說。

                山東省發改委數據顯示,山東推動灘區遷建社區和產業園區“兩區同建”,集中建設了53個產業項目,因地制宜打造具有鮮明灘區特色的地方品牌,通過產業帶動、勞務輸出、規?;洜I、設立公益性崗位等途徑,推動群眾就近就業、穩定增收。2022年,灘區相關縣(市、區)新增群眾轉移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3萬人,累計達到15.94萬人;灘區群眾人均收入21350元,同比增長9.9%。(《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念 陳灝)

              編輯:蘇永樂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