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商城
              縣域
              讀報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時政微觀察丨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3-06-25 22:39:35
              A+A-
              分享

                6月25日是全國土地日,今年的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

                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

                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

                如何保護耕地?

                “耕地保護要求要非常明確,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在2021年年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從數量、質量、用途三個維度闡明了耕地保護工作的核心要求——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把現有耕地變成沃野良田,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良田糧用”。

                寸土寸金關乎國計,一壟一畝承載民生。護住耕地、提升耕地質量,我們的飯碗就端得穩、端得牢、端得好。

                “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

                保護耕地,首先要保數量。

                早在2013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大家立了軍令狀,必須做到,沒有一點點討價還價的余地!”

                萬物土中生。地之不存,糧將焉附?

                有關部門數據顯示,我國14億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

                滿足如此龐大的消費需求,耕地必須保持在18億畝,這是不能再低的底線。

                “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耕地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2023年6月14日,在山東省臨邑縣林子鎮,聯合收割機在收獲小麥。

                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告誡道:“耕地紅線是終身追究的,退休了也得追究。這都是‘國之大者’。”

                這些年來,我國耕地保護相關法律制度不斷健全,牢牢筑起了糧食安全的底線——

                《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先后修訂實施,《黑土地保護法》應運而生,嚴格耕地保護目標考核層層壓實責任,“進出平衡”和“占補平衡”制度不斷夯實打牢,“田長制”將每塊田責任到人,18.65億畝耕地和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明確要求要保持到2035年不變。

                截至今年4月16日,全國耕地面積達到19.14億畝,連續兩年實現全國耕地總量凈增加。

                “農田就是農田”

                “決不允許任何人在耕地保護上搞變通、做手腳,‘崽賣爺田心不疼’。”談到耕地保護,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耕地面臨一系列挑戰。

                “這些年,我先后對清理整治大棚房、違建別墅、亂占耕地建房和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等提出要求,有關部門打了一套組合拳。”2020年1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叮囑各省區市,“建城市、搞工業、保生態都要用地,必須精打細算,排出優先序,絕不能占用耕地和違背自然規律去搞造林綠化。”

                今年4月,自然資源部通報67個耕地保護督察發現違法違規重大典型問題。通報名單上,不乏主產區市縣。

                自2020年國務院印發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的文件以來,違法違規亂占耕地的勢頭得到一定遏制,但此類現象仍有存在。問題的存在,折射出思想上的偏差、責任上的漏洞、管理上的寬松軟,也促使主產區省份將耕地保護問題列入了主題教育“問題清單”。

                “寸查村改!一寸一寸地查,一村一村地改!”在河南商丘,一場各類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問題專項治理行動正在緊張進行中。今年,河南已整改2019年以來各類違法違規占用耕地14.5萬畝,整改率為90.08%。

                6月14日,江西省與中央主題教育第八指導組聯合召開耕地保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約談會和《關于加強耕地保護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座談會,進一步推進問題整改。

                針對13個糧食主產省份和5個耕地保有量較大省份,自然資源部今年的衛片執法工作將開展兩次耕地范圍全覆蓋亞米級遙感影像監測。

                △2022年9月2日,黑龍江省富錦市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內的稻田畫。

                耕地作為一種事關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基礎性資源,跟其他資源不同,不能當作一般性商品對待,更不能簡單以經濟價值來衡量。

                在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些地方大把的良田不種糧食,要么建養殖場,要么是種花卉果木,那么糧食怎么辦?”

                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為此,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這充分體現了中央對耕地種植用途管控的堅定意志和從實際出發的原則,保留了政策的韌性。

                “農田必須是良田”

                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個重要抓手,要堅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農田必須是良田,要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分類改造鹽堿地,努力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明確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今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北省滄州市,考察了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了解鹽堿地整治、旱堿麥種植推廣及產業化情況。他指出,要立足我國鹽堿地多、開發潛力大的實際,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加大鹽堿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面積,積極發展深加工,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推廣鹽堿地改良技術、擴大旱堿麥繁種面積……如今的滄州正逐步構建起適應鹽堿地特點的區域農業生產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

                △2023年6月15日,在廣西柳州市鹿寨縣中渡鎮石墨村,村民在高標準農田里采收豆角。

                黨中央堅持系統觀念,以全局視野、戰略思維提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其核心要義在于珍惜資源,依靠科技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夯實耕地之基,讓農田變良田。截至今年4月16日,自然資源部在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中,將耕地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已在全國28個省區市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建立了446個試點。

                夯實耕地之基,讓良田實現高質量發展。到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今年將繼續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建4500萬畝、改造提升3500萬畝,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飯碗,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兩會下團組時所說,“像我們這樣的大國絕對要靠自己。”“我們一定要有底線思維,安不忘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新征程上,我們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讓每一寸土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

                監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興來

                主編丨寧黎黎

                執筆丨欒熙彥

                視覺丨江雨航

              編輯:高長娟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