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商城
              縣域
              讀報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3-07-22 20:30:07
              A+A-
              分享

                “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在7月17日至18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生態文明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新時代十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闊步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這是為當代計,也是為萬世謀。

                為子孫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層層疊疊的紅樹林,宛如一條綠色絲帶。

                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實地察看紅樹林長勢和周邊生態環境。“紅樹林保護,我在廈門工作的時候就親自抓。黨的十八大后,我有過幾次指示。這是國寶啊,一定要保護好。”

                遠眺水天一色,總書記叮嚀:“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組成部分。沿海地區生產最密集、人口最密集,同時對自然生態影響也比較大,一定要真正重視起來,采取真正有效的舉措加強保護。這是國家戰略,要一代接著一代干,久久為功,建設美麗中國,為保護好地球村作出我們中國人的貢獻。”

                △游客乘船徜徉白洋淀。

                雄安會展中心的大屏幕上,波光粼粼,百鳥翔集,鋪展開一幅城淀相依、共生共融的優美畫卷。

                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這里考察時,專門觀看了關于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的視頻匯報和實時監控畫面。

                “不能因為建雄安新區,使白洋淀萬劫不復,二者要相得益彰,而不是相沖相克。”習近平總書記說道,“現在白洋淀生態已經逐步修復了,要格外呵護、格外珍惜,讓白洋淀長久造福新區人民。”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生態文明建設最能給老百姓帶來獲得感,環境改善了,老百姓體會也最深。

                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切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為子孫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在習近平總書記擘畫指引下,我們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下大力氣治理水環境污染等,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與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越來越多;全面推進農村環境整治,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

                內蒙古巴彥淖爾位于“天下黃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巴彥淖爾考察調研。第一站,總書記來到烏梁素海,了解當地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促進生態環境恢復等情況。

                展板前,當地負責同志向總書記報告了治理思路之變:最初“就水治水”,遲遲不見效。遵循總書記的系統治理觀念,把山、水、林、田、湖、草、沙放在一起統籌考慮,格局和效果明顯改觀。

                2021年全國兩會,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總書記指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里要加一個‘沙’字。”

                一字之添,是對系統觀念的深刻詮釋。

                “這件事不能歇腳,不能松懈。”總書記將防沙治沙比喻成“滾石上山”,“稍不留意大石頭就滾了下來”。

                △站在高處遠眺,國營新華林場滿眼蒼翠。

                在巴彥淖爾國營新華林場,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正在治理的沙地,久久端詳著那些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栽種的樹??倳浂冢?ldquo;荒漠生態系統天生脆弱,牽一發而動全身。既不能在不適宜的地方改造沙漠,也不能觀望、畏手畏腳。有些沙漠改不好、改不了,不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三北地區生態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我們必須持續抓好這項工作,對得起我們的祖先和后代。”

                在巴彥淖爾實地調研后,總書記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發出了“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的時代號召。

                山水林田湖草沙通過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成相對獨立又彼此依存的關系。統籌一體化系統治理,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是人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體現,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題中之義。

                總書記的調研足跡,貫穿著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鮮明主題,也蘊藏著生態治理的系統觀念。

                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新征程上,如何謀劃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明確提出5個重大關系。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

                總書記強調,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通過高水平環境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后勁。

                內蒙古有“東林西鐵、南糧北牧、遍地礦藏”之稱,17種礦產資源查明儲量全國第一。未來發展是繼續靠山吃山,還是另謀出路?這成為了一道必答題。

                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中環產業園。屏幕上,紅線、藍線交織錯落,勾勒出新能源發展的勃勃生機。

                “接下來有什么計劃?”總書記問。

                “預計到2025年,內蒙古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比2022年翻一番以上,外送電量翻兩番以上。”當地負責能源產業發展的同志答道。

                總書記叮囑:“內蒙古能源產業長期以來以煤為主、因煤而生。但是產業太單一不行,多元化發展是方向。能源建設不能光靠傳統產業,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清潔能源。”

                △近年來,河北滄州黃驊港破解“一煤獨大”格局,努力打造現代化綜合服務港、國際貿易港、“一帶一路”重要樞紐。

                河北黃驊港位于渤海灣穹頂處,是國家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重要樞紐港口。

                “現在港務系統建得越來越好了,碼頭干凈、整潔、現代化。不像以前的煤碼頭,到處都是煤灰,連樹都是黑的。”5月1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到這里考察時強調,中國具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炭也是我國當前不可替代的主要能源。推動綠色發展,并非不要煤炭,而是要推動煤炭清潔化利用。

                一地一域的發展,是全局全域的縮影。對于用短短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的中國來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美麗中國,正當時且必要。

                △浙江杭州下姜村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一份寫在綠水青山間的答卷,更是一份寫在人民心里的答卷。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我們定能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

                監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興來

                主編丨寧黎黎

                執筆丨程昱

                視覺丨江雨航

              編輯:蘇永樂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