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商城
              縣域
              讀報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天天學習丨守護文化根脈的赤子之心·良渚遺韻

              來源:央視網  2023-07-23 13:17:48
              A+A-
              分享

                【編者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所思所行。央視網《天天學習》欄目特別策劃《守護文化根脈的赤子之心》系列稿件,與您一起感受總書記傳承中華文明、守護文化根脈的赤子之心?! ?/p>

                丨天天學習丨季夏時節,走進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千年盛景再現眼前——雄偉的莫角山宮殿區迎接八方來客,綺麗的風光中,遠古時期的城池與河流靜靜地講述著動人的良渚故事。

                良渚,意為“美麗的水中之洲”。然而二十多年前,這里卻是山石裸露,塵埃漫天,礦場的采石爆破聲此起彼伏。長期的開山炸石嚴重破壞了良渚遺址群的生態環境,也嚴重影響了良渚遺址的開發與保護工作。

                轉折出現在2003年。

                這一年的7月16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赴良渚調研。在良渚文化博物館的一個小會議室里,習近平觀看了良渚文化保護紀錄片,并聽取情況匯報。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習近平的這番話,重錘般敲在每個與會者的心里。

                “影響遺址安全的湖州德清縣6家石礦場,關停有困難。”有與會者如實匯報。

                “明天,就去湖州。”習近平當機立斷。

                “習近平同志態度非常堅決。”良渚遺址發現者、考古學家施昕更的后人施時英對當時的場景記憶猶新。

                次日,習近平便趕到湖州調研。很快,這幾家石礦場徹底關停。這片“美麗的水中之洲”終于回歸寧靜。青山還綠,遺址重生。

                “從那時起,我們對良渚遺址的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時任杭州余杭區委書記何關新說,良渚遺址保護形成了立法、規劃、建設、環境整治等全方位展開的工作格局。

                次年,良渚遺址管委會專門向習近平匯報了工作情況,習近平看后批示道,良渚文化作為長江下游史前時期最為重要的考古學文化,在中國文明進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保護好良渚文化遺址,對于繼承和弘揚文化傳統、建設浙江文化大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5年5月11日,習近平又給浙江省委宣傳部和杭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批示:“我省在世界遺產申報方面尚屬空白。‘申遺’是有許多條件的,也要下決心,花代價。不知是否做好了各種準備。”

                根據此批示,浙江省文化廳、文物局特別報送了《關于良渚遺址保護和申遺工作的報告》,就遺址保護和申遺工作的現狀及已做的工作進行了匯報。同時提出下一步的工作建議和設想。習近平看過報告后于7月4日再次批示:“請杭州市委、市政府繼續推進保護和申遺工作。”

                在習近平的關心和支持下,良渚遺址的考古和建設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果。

              2019年6月23日無人機拍攝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宮殿區。

                2019年6月23日無人機拍攝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宮殿區。

                2007年,格局完整、規模宏大的良渚古城重現人間。

                2008年9月29日,良渚博物院向社會開放。同年10月31日,習近平再次視察良渚遺址。在良渚博物院,他囑咐時任院長蔣衛東:“要把良渚博物院建設成為良渚文化展示普及中心、學術研究中心和愛國主義教育中心”,“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

                此后幾年,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壩遺址陸續出土,由11條水壩組成、控制范圍100平方千米的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顯露真容;考古學家還發現,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就開始使用文字,這些刻畫符號將中國的文字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

                2016年,著名考古學家宿白、謝辰生、黃景略、張忠培向已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的習近平專門致信,希望促成良渚遺址早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倳泴Υ俗鞒鲋匾荆?ldquo;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要統籌安排,申報項目要有利于突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有利于體現中華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

                3年后,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標志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主流學術界廣泛認可。

                “經過幾代學者接續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這樣總結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意義。

              圖為2021年7月拍攝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p>
<p align=  圖為2021年7月拍攝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良渚古城遺址正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點研究的四大都邑性遺址之一。

                良渚文化照見古今。如今,良渚古城遺址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利用3D打印技術能夠1︰1精準復原“宮殿巨型木構”。5G數智體驗館內,游客可以戴上VR眼鏡,體驗良渚先民捕魚、狩獵的生活方式。在訪客中心,游客可以通過“5G+AR魔鏡”設備“穿戴”服飾玉飾,通過“5G+MR”設備“接觸”立體化的珍貴文物……

                一端連著中華五千多年的古老文明,另一端連著現代數字文化,良渚古城遺址歷經數千年滄桑,在新時代煥發新生。人們在這里回望歷史、觸摸歷史場景,感悟中華民族祖先的勤勞智慧和文明之光。

                總監制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制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璇

                策 劃丨李珊珊

                編 輯丨李璇

                視 覺丨郝鳳林

                校 對丨劉禛 孫潔 李英卓 閆田田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編輯:陳桂芹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