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國大陸最北端的邊境臨江村落北極村,仔細了解當地結合地域優勢發展特色旅游、將生態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等情況。
北極村——地處中國最北端,坐落于興安林海,依傍于龍江之源。
從人跡罕至的邊陲小村到人聲鼎沸的旅游勝地,多年來,在黨和政府關懷下,這里迎來一次又一次變遷。
北極村,原名漠河村,1999年更名為北極村,目前戶籍數為1024戶,人口為2401人。
這是1月8日拍攝的漠河市北極村的清晨景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這里是我國觀測北極光最佳地點,素有“不夜城”“中國北極”的美譽。全年平均氣溫零下4.4攝氏度左右,歷史最低氣溫達到零下52.3攝氏度。
曾幾何時,每每提起漠河,人們想到的只有偏遠、寒冷和貧瘠。
3月17日,在漠河紅河谷寒地試車基地,車輛在進行寒區試驗。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后,北極村在守護生態安全屏障的基礎上多方求變,積極探索高質量轉型發展道路。
夏有涼風冬有雪,捧出綠色就醉人。駛往北極村的途中,道路兩側的樟子松、白樺郁郁蔥蔥,不時會“偶遇”狍子、飛龍等野生動物。
近日,漠河市北極村一景區展示的林下產品。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2015年,北極村正式獲評國家5A級景區。“最北郵局”“最北供銷社”“最北餃子館”等各種以“北”為名的商鋪,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備受游客青睞,村民也實現從“因北而貧”到“因北而興”的轉變。
藍莓引游人品嘗,車輛在冰面疾馳。在野生漿果采集、寒地中藥材種植以及寒地試車等產業帶動下,北極村將“冷資源”轉化為“熱經濟”,不斷完善綠色生態產業體系。
民宿和餐飲機構超過200家、2022年村民人均收入3.1萬元……轉型發展中,北極村實現了在“綠水青山”和“冰天雪地”中收獲“金山銀山”。
記者:李建平、徐凱鑫、黃騰
視覺|編輯:吳晶晶、張惠慧
新華社國內部、黑龍江分社聯合出品
2023-09-08 12:03:26
2023-09-08 12:03:02
2023-09-08 09:52:26
2023-08-30 17:20:00
2023-08-01 14:55:58
2023-07-13 16:32:19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