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商城
              縣域
              讀報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挖掘綠色“富礦”——低碳發展一線故事

              來源:新華網  2023-09-09 21:23:01
              A+A-
              分享

                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 題:挖掘綠色“富礦”——低碳發展一線故事

                2023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6日至8日舉行,在這場以“智慧能源 綠色共贏”為主題的論壇中,探尋綠色低碳發展新趨勢,成為海內外專家學者共同聚焦的話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新華社記者在采訪調研中了解到,從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到中西部能源富集地區,從產業轉型到生產生活方式變革,綠色實踐不斷在各地展開,描繪出一幅幅低碳發展的新圖景。

              (一)

                【總書記的囑托】2022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但這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等不得,也急不得。

                【“零碳村”的故事】

                初秋時節,黃河岸邊瓜果飄香,處處傳遞豐收氣息。記者來到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莊上村,干凈整潔的道路兩旁,高低錯落的屋頂上鋪滿了深藍色的光伏板。

                據公開信息顯示,今年4月,莊上村被全球環境基金、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農業農村部聯合授予“中國零碳村鎮示范村”的稱號,成為全國首個掛牌“中國零碳村鎮示范村”的村莊。

                當地干部介紹,從2019年起,莊上村村民們就利用光伏發電,逐漸告別了燒煤燒油。“做飯不用炭,農機不冒煙,屋頂能發電,多余還賣錢。”村干部張鵬說,這是村里如今生產生活方式的寫照。

                記者看到,不同于傳統的光伏發電,莊上村使用的是一套“光儲直柔”的發電系統。研發企業南京國臣直流配電科技有限公司山西項目部負責人張宏澤說,每戶直發直用,余電柔性并網。

                采訪中,盡管很多村民說不出“光儲直柔”的專業名詞,但他們心里明鏡似的:“屋頂發的電可以直接用,用不了的賣錢”。

                山西省芮城縣莊上村航拍。

                張保民是村里第一批參加這次“能源革命”的村民。從最初的家庭用電拓展到農業機械用電,張保民家實現了“零碳”排放。“做飯、取暖都用電,除草機和打藥機也是電動的。”張保民邊說邊向記者展示。

                用電不僅環保,還省錢。張保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燒柴油的農用車,到縣城加10塊錢油,能跑40公里?,F在使用電動農用車,充滿電只需要2元錢,就能行駛同樣的里程。而屋頂安裝的68片光伏板,每片年租金20元,一年租金收入1360元。

                “村民出租了屋頂,收獲可不小。”項目研發方負責人透露,莊上村去年發電約280萬度,相當于節約標準煤1000噸,除去莊上村自用的40萬度電,上網售電240萬度,年發電收益96萬元,71戶屋頂出租戶年均增收1200元以上。

                低碳生活也讓小山村變了模樣。村干部說,以“零碳”為主題,村里將荒坡荒地和廢棄窯洞打造成了光伏庭院、光伏走廊,集遮陽、照明、景觀功能于一體,今年夏天吸引了不少來自陜西、河南等地的游客觀光打卡。

                這樣的生活變化,正在全國一些地方發生。從山村到城市,越來越多的零碳生活場景讓美麗家園穿上“綠色新衣”。

                在大別山區,大悟縣新城鎮紅畈村是湖北省首個“零碳村”。青山環抱,綠水潺潺,村莊不見炊煙,新能源車正在村頭充電。

                江蘇省無錫市今年啟動了“零碳社區”試點建設工作,分類實施綠色降碳技術,打造有歸屬感、舒適感的城市功能單元,形成示范帶動效應。

                “這僅是開端。”農業農村部生態總站“中國零碳村鎮”首席顧問王久臣說,依托創新技術,構建高效、循環的能源利用體系,低碳新理念和新實踐將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更多方面。

              (二)

                【總書記的囑托】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要著力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零碳工廠”的故事】

                位于陜西的吉利汽車西安工廠與眾不同。記者在寬闊整潔的廠房內,看不到揮汗如雨的忙碌身影,而是一個個機器人正在精準地進行沖壓、焊接、涂膠,智能物料車沿著固定線路有序投送物料。

                “在這個生產車間內,機器可以自動運轉,即使關燈也可正常運行,可謂智能化的‘黑燈工廠’。”現場工作人員說。

                吉利汽車西安工廠沖壓車間機器人正在自動抓件。新華社記者 姜辰蓉 攝

                工廠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座規劃年產10萬輛整車的工廠,是吉利汽車集團目前占地面積最大、投資最多、產品最高端、工藝最先進、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整車生產基地,也是以“零碳”為目標的碳中和工廠。

                “作為碳中和工廠,積極進行生產制造全鏈條零碳實踐,加速整車制造的全局零碳變革是應有之義。”西安吉利汽車有限公司制造總監陳斌說,工廠在生產端、技術端、管理端、產品端、回收端均做了節能減排工作布局。

                吉利汽車西安工廠總裝車間流水線上正在進行軟件刷寫工作。新華社記者 姜辰蓉 攝

                對照生產流程,陳斌向記者介紹,以生產端為例,去年吉利西安工廠建成的52兆瓦超級光伏電站年均發電量可達4750萬千瓦時,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7萬噸。

                “在技術上,積極探索節能措施,充分利用余熱余壓,提升能源效率。”陳斌說,在產品端,則構建起包括純電動、混動、甲醇、換電等在內的多元化新能源技術路徑,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不斷降低碳排放。

                除此之外,在管理方面也能“降碳”。陳斌解釋說,吉利西安工廠建立起了能源管理體系,將技術改造與管理節能結合起來,2023年上半年單車能耗比2022年上半年同期下降23.08%。

                跨黃河,越長江,這樣的生產場景正逐步走來,為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上海浦東新區,“零碳”推廣方興未艾。目前當地已創建4家“零碳工廠”、2家“零碳園區”和1家“零碳數據中心”。

                談起“零碳工廠”9年來的“脫碳”之路,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藥業有限公司技術運營總監王逸華舉出了一組數據:與2014年相比,2021年位于浦東新區張江科學城的工廠二氧化碳排放減少1.2萬噸,相當于多種了4.5萬棵樹。

                通過培育示范單位、構筑政策體系,不少地方正在強化綠色產業生態支撐,推動產業低碳向新發展。

              (三)

                【總書記的囑托】2022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加快創新成果轉化。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鼓勵高等學校加快相關學科建設。

                【“碳計量師”的故事】

                “建一個智能化平臺,再加一個5兆瓦的儲能設備,就能推動企業能耗下降一截。”在位于江蘇省南通市的南通象嶼海洋裝備有限責任公司,碳匯計量評估師楊振強針對企業的能耗情況,給出了降碳改造方案。

                雖然在造船方面楊振強是外行,但不妨礙他對一幫資深造船師進行指導,因為造船廠需要他這樣的碳匯計量評估師實施減碳規劃。

                圖為碳匯計量評估師在為一家電廠進行碳核查。

                碳匯計量評估師是人社部去年向社會公布的新興職業之一。楊振強告訴記者,他的主要工作內容是為高耗能企業和控排企業提供碳足跡、碳匯開發和綠電綠證交易等服務。“一些紡織外貿行業企業,出口產品需要計算碳足跡并購買碳匯抵消。”楊振強說。

                通過標準的方法學,碳匯計量評估師能夠為特定的行業、企業的用能“打分”。在楊振強看來,企業的每一個生產環節都能形成獨特的排碳數字,當然也能通過對技術環節的改造來改變這一串數字。

                記者在多地采訪發現,隨著碳達峰碳中和持續推進,一些過去的高碳行業紛紛加入減碳行列中,如何用較少的能源消耗達到正常生產目的日益成為企業考量的重要因素。碳匯計量評估師、節能工程師等一批新職業走向前臺,成為降碳企業眼中的“香餑餑”。

                在傳統能源企業聚集的山西,碳匯計量評估師們更加活躍、工作方式更多樣。在山西定襄縣的天寶集團法蘭鍛造車間,記者看到,100多臺重點用能設備全部實現在線監測。

                “原料利用率提升20%,能耗明顯降低。”提供改造方案的山西祥睿能源低碳云中心總經理尉言說,通過虛擬電廠、綠電響應,預計每年可幫助新能源企業消納綠色電力1000萬千瓦時,減少企業碳排放5000噸。

                圖為天寶集團進行節能降碳智能化改造。

                不僅僅在工業廠房,“減碳師”們的腳步出現在茂密的森林、廣闊的草原和偏遠的山村,他們不斷發掘散落在大自然中的碳匯價值。

                “處于成長期的樹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越多,碳匯價值越高。”碳匯計量評估師宋敏在大同市云州區的森林里仔細研究著樹木,并對它們的碳匯價值進行計量評估。

                云州區森林覆蓋面積89.3萬畝。“按照目前每噸50元的碳價計,20萬畝可交易森林碳匯開發30年,累計能為云州區增加綠色收入3億元。”宋敏說。

                山西祥睿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正通告訴記者,在山西僅祥睿能源一家企業已經為超過30家企業進行了碳核查,為4家企業提供了近零碳方案設計,累計減碳超2萬噸。

                挖掘綠色“富礦”,更多新的故事正在路上……

                領銜記者:趙東輝

                文字記者:孫亮全、魏飚、王勁玉、姜辰蓉

                文中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出品:霍小光

                監制:張曉松

                策劃:王曙暉、初杭

                編輯:初杭、胡了然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編輯:陳桂芹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